基本功比賽筆試有兩部分:第一部分是基礎知識測試,時間30分鐘,主要考查內容是關于數學文化、數學教育以及課標的相關知識與理解;第二部分:解題能力測試,時間90分鐘,主要考查內容是教材中的基本定理證明、教材例題的理解以及綜合題。從市區(qū)的比賽,到省里的比賽,每次兩個小時,時間不長但都受益匪淺,通過答卷考查了我們教師對數學文化、數學教育知識理解,考查了我們教師對課標、對教材的理解,也考查了我們教師的思維能力。下面我主要通過幾次比賽,談談自己的幾點想法:
一、精心準備
“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。”于是針對筆試內容,有計劃進行一些理論學習以及試題訓練,主要涉及內容有與數學史相關的數學文化、教育學、課標,還有中考壓軸題等,在這準備的過程中也是學習過程。
了解相關經典數學著作,了解數學發(fā)展等,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也可以更好地指導平時的教學。如有關有理數的理解, “從數學史上看,有理數的概念傳入我國存在這翻譯上的錯誤,其原意是成比例的數”,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《幾何原本》,底本是拉丁文,譯為“理”,這個文言文中的“理”指的是“比值”,后來日本學者直接將中國文言文中的“理”翻譯成“理”,并用錯誤的理解翻譯出了“有理數”和“無理數”,這是由于對中國文言文理解不到位而出現的誤譯;我們了解了這些數學史,在教學中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有理數概念。再如,有關波利亞的《怎樣解題》,其中“怎樣解題表”具有普遍性和常識性,波利亞提出的解數學題的四個步驟:弄清問題、擬定計劃、實施計劃、回顧反思;這對于我們自己解題或是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也是很有幫助的。
研讀課標,首先要熟讀課標,對課標中的出現的關鍵詞、關鍵信息要非常熟悉,如課程基本理念、8個核心概念、課程目標、課程評價等;再次是細讀,了解新舊課標的調整,如新課標中對于數學的定義調整為“數學是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”,恩格斯的這一說法,是對數學的一個中肯、概括而又相對易于公眾了解和接受的說法,科學地反映了數學這一科學的內涵。再如課標將核心概念調整為8個,將雙基改為四基,那我們在細讀的時候就可以多些關注。最后是探究,對于課標中的重點,如8大核心概念如何在教學中加以體現?四基在教學中如何提高?(如這個省基本功比賽中就出現了8大核心概念和雙基為什么改為四基的考查內容)
熟練解題,為了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,在省市比賽前,都收集了近幾年的中考題進行相應的練習,通過做中考題,學會站到一定的高度思考問題,提高思維能力,提高解題速度,總結解題方法。
二、經歷磨練
通過這幾次比賽經歷練就了我一個態(tài)度:面對挑戰(zhàn)一定要信心百倍,集中精力,穩(wěn)定發(fā)揮;要善于把準備好的東西發(fā)揮出來,善于把日常積累的經驗融進比賽中。
凡事預則立,不預則廢!但凡做好一件事,一定要有計劃,有準備,實施過程有條不紊,抓住側重點,思路清晰,講求效率。既然考前做了準備,那在筆試中,要做到的就是自信、穩(wěn)重、融會貫通、不慌不亂,保持清醒的頭腦,高效地答題。
三、品位成長
通過幾次比賽,體驗過程最重要。壓力在前,一定要保持正確的心態(tài),正確對待結果,正確認識鍛煉和成長的關系。因此,對于我來說,反思感悟比成績更重要。在反思感悟中,品位成長,具有以下幾點感悟:
1、 加強課程標準的學習與理解
本次筆試內容源于課標,緊扣課標、是為了引領我們研讀課標。
《課程標準》是指導教學的綱領性文件,作為青年教師,關注、學習、研究《課程標準》是理所當然,對《課程標準》的關注程度,反映了我們青年教師的職業(yè)敏感度,對《課程標準》的學習和研究程度影響了我們青年教師的專業(yè)化發(fā)展的程度。課標是我們教學的上位,標準把握不好,教學也就很難到位。因為真正決定數學課程的不是寫在課標上的各種觀念和規(guī)定,而是天天和學生接觸的教師,一到教室,教師便決定了一切。所以,我們必須認真研究課程標準。
我們不僅要學習課標,還需加強理解。如對課程標準中提到的8個核心概念,如何在教學中加以體現?如試卷中提到一題,“請給學生說明
白巖松在其《讀書無用中有大用》一文中寫道:“很多人問過我,到現在的生命歷程中,哪本書對你的影響最大?我的標準答案是《新華字典》,沒有《新華字典》,我走不進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化,它博大精深,讓我從文化意義上開始一步步成為中國人”。那么,作為教師的我們,《課程標準》從一定意義上講就應該成為我們青年教師教學的《新華字典》,只有認真學習和研究《課程標準》,青年教師才可能成長。
2、加強對教材的鉆研與理解
鉆研教材是教師一項重要而又深刻細致的工作,是備好課、上好課、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。在一定程度上說,鉆研教材又是一項系統工程,因此,它聯系著方方面面。從某種意義上講,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深度決定了其教學的高度,對教材理解不透,或者說不理解教材的安排體系,教材內容的邏輯關系,那就只能是教教材,用教材就會變成一句空話。如果課標是我們教學的源,那教材就是我們教學的本,我們的教學最終不能脫離課本。
如本次筆試的基礎知識與解題能力有一部分題目源于課本,如用基本事實證明垂線段相等;如用用“合情推理”和“演繹推理”兩種方法說明“等邊對等角”,這些往往被我們忽略的內容,正是我們貫徹課標中對學生一些能力提高的很好載體。只有教材理解透徹了,創(chuàng)造性地使用教材,我們才能設計出靈活的好的教學方案,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什么是數學。
記得在名師大學堂中聽過天津教育科學研究院王敏勤所長的報告,他講到教師要通讀整冊教材,對照課程標準,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和內在的邏輯線索,畫出本冊教材的知識樹,寫出教材分析。而且教師還要反復閱讀教材,對有關的知識進行調整和整合,如同數學中的點、線、面、體,對知識的掌握也分為四個層次:教師能夠理解教材中的每一部分知識,僅僅是掌握了一個個的知識點,這是第一個層次,如同一盤散落的珍珠,還需要用一條條線把它們申聯起來。只有通讀教材,感悟教材,才能把分布于各冊教材中的同一類知識串聯起來,形成一條條的知識線,這是第二個層次。要把同一層次不同類型的知識線并聯起來,形成一個知識面,這是第三個層次。最后,要把一個學段不同年級的知識構成一個立方體,如同一座立交橋,不同方向不同層次四通八達,不管從哪里切入都能把整個學段的教材整合起來,這才是完成了知識的建構。
鉆研教材是永無止境的,只有不斷進取,不斷吸收,才能日益完善。
3、提高自身解題能力
數學家波利亞說過“掌握數學意味著什么?那就是要善于解題”,但數學問題千變萬化、無窮無盡,如何提高解題能力?波利亞的《如何解題》一書,應該被我們數學教師所熟悉,我們往往以此教學生如何提高解題能力?那我們教師的解題能力和學生的又有何不同呢?那就是,教師的解題能力應是小運算,大思考,是運用頭腦的思維站在更高角度看問題、理解問題。
教師解題能力的提高,不僅是進行數學知識傳授、思想方法教育的保證,更是培養(yǎng)學生鮮明個性、創(chuàng)造的活動的重要方面。
在平時教學中,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思考:
(1)理解題意
解題的第一步就是審題,教師要教會學生審題,首先自己要會審題。
如本次省比賽中出現的題目,連續(xù)拋擲硬幣5次,(正、正、正、反、反),(正、反、反、正、正)……這些事件出現的概率的比較,本題就是考察教師對題意中這些事件是等可能事件的理解,;如,“請給學生說明
(2)一題多解
認真審題,從已知條件到題目的結論,以及許多中間聯系的知識點仔細分析,從不同的層面、不同的角度、不同的方法去思考、探索和研究。通過一題多解,鍛煉解題的基本技能,并且有效地發(fā)展邏輯思維能力,全面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(3)變化題目。變化題目就是變換問題的條件或結論,從而更深刻地揭示問題的本質。通過題目的變化中發(fā)現數學題之間的聯系與本質區(qū)別,激發(fā)了思維的創(chuàng)造性。
比賽結束了,經歷了,體驗了,成長了,也收獲了,這是我們鉆研發(fā)展道路上的關鍵性事件,但我們鉆研學習的步伐不會停止,我們將繼續(xù)前進在不斷成長的道路上,“路漫漫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”。
![]() ![]() |